这一天,媒体的聚光灯,给予了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们明星般的礼遇。请让我们,也把目光投向他们汗水的结晶,一同感受科技之光的魅力。
毫米级精度 让出行更平稳
如今,朝发夕至的高铁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可很少会有人想到,这一切都建立在高平顺性的铁路轨道基础之上。为保证高速列车平稳、安全运行,铁路轨道在建设与运营维护中始终应达到并保持毫米级甚至亚毫米级的精度。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高速铁路具有运营速度高、气候变化大、建设环境复杂、运维标准严格等技术特点,其轨道结构因材料的多样性、结构分布的空间效应、服役过程的时间效应、多场多因素的耦合效应,在建造和运营过程中实现并保持高平顺性十分困难。”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道路及铁道工程系系主任王平说。他领衔的项目“高速铁路轨道平顺性保持技术”获得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针对上述问题,王平团队发明了高速铁路轨道几何精密测量与快速精调技术,就传统铁路轨道几何测控误差大、效率低的难题,发明了单点形式轨道控制CPⅢ网建网、无砟轨道标准框精密标定、基于轨迹偏差的轨道快速精调等技术,实现了高铁轨道几何形态的亚毫米级精度控制。
同时,针对轨道结构动力冲击过大的难题,他们开发了轨道动刚度宽频测试装置,发明了桥上无缝线路加强结构、轮载过渡前移及缩短的高速道岔,实现了轨道结构的低动力承载和缓变形。如今,这些成果已在武广、沪昆等国内10余条高速铁路建设与运营中获得成功应用,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和质量,节省了高铁投资。
在城市里出行时能及时知晓路况、躲避拥堵也是人们的一大出行诉求。为提供更为及时准确的路况信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吕卫锋等人另辟蹊径。不同于国际传统采用固定检测器采集路况的方法,他们提出将移动位置数据作为新型数据源的创新思路,将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的交通工程问题转变为实时海量信息处理问题。该技术使公众在出行前能及时了解城市拥堵状况,出行中动态回避拥堵路段。
吕卫锋介绍,他所在团队开展的“基于移动位置数据的城市出行信息服务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发明了多噪声小样本数据环境下城市复杂路网的交通信息准确计算方法,首次提出基于时空相关性特征的多源交通数据融合技术,解决了采用移动位置数据计算路况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开放服务难题。该项目获得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