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产学研的通力合作,我们的项目成果惠及大众,提供覆盖全国316个城市、主要高速及国道的交通信息服务,为丰田、宝马等车厂,百度、腾讯等上亿移动用户提供实时路况和出行信息,并将成套技术和标准输出东南亚。”吕卫锋对记者说。
“改头换面” 让患者重获新生
陈香美院士领衔的“IgA肾病中西医结合证治规律与诊疗关键技术的创研与应用”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李青峰团队的“头面部严重烧伤关键修复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获得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翻阅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录,频频出现的医学类项目让人们看到了更多“新生”的希望。
一个严重毁容的伤者,他无法出来与大家见面,只能躲在阁楼里,通过唱歌来表达他的痛苦,这是上世纪中叶电影“夜半歌声”里的情节。如今,群发性严重创伤,特别是严重脸面毁损这一类创伤变得越来越多,甚至变得常见了。
面对如此情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主任李青峰想,脸面重建这个世界性医学难题究竟该如何破解,使失去脸面的人能够重新回到社会和生活中来。
“我们先完成了在犬身上‘换脸’的研究,也证明了‘换脸’之后眼睛是能睁闭的,这样就给了我们很大信心。接下来,我们又完成了解剖学的研究,通过这个研究明确了在一个供体身上,如何将全脸面完整地取下来,保证移植后能存活,而且功能恢复。”李青峰说。
十年磨一剑。2011年,李青峰团队成功建立了“全脸面预构重建”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把数字医学的方法、三维打印技术用于治疗的设计上;通过干细胞的移植和皮肤扩张治疗来解决病人组织再生的问题;再通过传统的预置皮瓣技术,构建鼻子、嘴唇;通过预构皮瓣技术来确保构建的脸面能移植到头面部。
“这样就可以在伤者的胸前壁构建出一个完整的脸面,然后把这个脸面从他的胸前移植到脸上,完成整个治疗。”李青峰说,通过该方法,能够良好地重建一张人的脸面,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42例,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国际同行曾评价说,这是来自东方的重要创新,是“中国式换脸”。
相对于“换脸”,脑血管病或许显得更为常见一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指出,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和成人致残的首位病因,其高复发、高致残的主要原因是适宜干预人群不清,高危预警策略不明,循证治疗手段贫乏,个体化诊疗技术欠缺等。
脑血管病按发病时症状轻重分为致残性和非致残性,因致残性表现为突发残疾,损害严重,既往研究多集中于此。而症状相对轻微但临床却易复发或进展的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既往研究甚少,成为降低脑血管病复发和致残的潜在干预窗口。
“我们项目组历时12年,对非致残性脑血管病进行了适宜人群筛选和高危预测预警,并对其高危状态进行了有效干预和个体化治疗,建立了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有效预警手段和防治关键技术,为降低复发率和致残率提供了有效途径。”王拥军介绍。由他领衔的“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及其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