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7日,距离安中平的水泥厂被拆除,已过去506天。
失落,振作,探索,欣喜。一年零四个多月,这个在“水泥堆”里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草根企业家,在华恒水泥厂的原址上,“跨界”建起一个绿色环保的健康饮品产业园。
这是市委、市政府集中削减水泥过剩产能后,从水泥企业完美转身,踏上绿色发展之路的先行者。
为大力治理大气污染、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从2013年12月起,我市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分两批集中爆破拆除了平山县、鹿泉区辖区内西柏坡高速两侧的水泥企业35家,共减少水泥产能185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10.8亿元,减少产值超过60亿元、财政收入3亿元。
擦干眼泪,上下求索。阵痛之后,各级政府、企业共同发力,政策支持、瞄准定位,上绿色项目,谋转型升级,在“腾笼换鸟”中觅求“绿色蜕变”。
一片重生的希望正在曾经的“水泥走廊”生长。
阵 痛 ——
看着爆破腾起的烟尘,水泥企业主的心是痛的,但他们也感受到大气污染治理的压力,听见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呼声
大门紧闭,庭院荒芜。
关停一年多的平山县西柏坡建材有限公司,千余名员工散尽,厂区内一片冷清。曾经的副总经理康文新,成了“看门人”。
“厂子被拆除后,直接损失数千万元!”康文新说。
2013年,一直小打小闹的西柏坡建材有限公司,刚刚投资1000多万元上了特种水泥线,生产了一个月,特种水泥产量还不足1万吨,就被列入了首批集中拆除行动的名单。这年12月17日,为压减过剩产能,治理大气污染,全市首批18家水泥企业被集中爆破拆除,粉尘排放大量减少,为产业结构调整腾出环境容量。
还是在平山、鹿泉辖区内的西柏坡高速两侧,仅仅两个月后的2014年2月17日,爆破声再起,又一次大规模集中拆除行动启动。17家企业的水泥粉磨系统和料仓全部拆除,再次压减水泥产能910万吨,减少粉尘排放3000吨,腾退土地858亩。
“靠山吃山,这一带多年前便是有名的‘水泥走廊’。”鹿泉区发改局副局长王贞禄说,由于处于太行山腹地,石灰岩资源丰富,两地水泥产能集中分布,支撑起全区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不过,水泥产能的快速扩张,也使“水泥走廊”很快陷入产能过剩的泥潭。
“这几年,企业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一吨水泥利润还不到10元。”在水泥行业干了十多年的平山宋家峪水泥有限公司总经理齐发廷坦言,有的同行一年就亏损了130多万元。
更重要的是水泥企业高度集中带来的生态环境等问题。
“以前,俺们这儿‘人均三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落在身上的全是水泥粉子,大口吸气就能尝到灰尘的味道。”平山县东焦村村民王月强无奈地说。
“集中拆除水泥过剩产能,把料仓拆掉,把磨机卸掉,就是要断了企业的念想,逼着他们进行‘二次创业’。”鹿泉区工信局副局长任永社说,也只有如此,才能从能源、环境上为新的产业发展留出空间。
砸掉饭碗的背后,是代价不菲的经济账。
全市两次集中拆除的35家水泥企业都具有正常的生产能力,均不在国家淘汰序列,拆除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0.8亿元,减少产值超过60亿元、财政收入3亿元。
“所有的渠道、资源都在这一块,突然不能干了,真是手足无措啊!”当时,看着自己经营了几十年的心血化为废墟,一些水泥厂老板当场就掉了泪。
“因为水泥企业多,2011年,我们的财政收入就已经破亿元了。还是因为水泥,2013年我们又跌出‘亿元镇’,去年仅8000多万元。”宜安镇党委副书记封晓广坦言,在两次集中拆除行动中,该镇因水泥企业较为集中,受到的影响最大,转型压力也最大。
也难过,也不舍,但是,面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身后已无退路,他们选择咬紧牙关,再次出发。
求 索 ——
不管是乡镇组织的,还是县里安排的项目参观,只要听说不错,康文新和伙伴们就连忙赶过去,学习、考察
弥补水泥产业淘汰后的断层,根本还是要靠产业升级。
去过北京、跑过香港、到过苏杭,甚至想过到非洲办厂……不管是乡镇组织的、县里安排的项目参观,只要听说不错,康文新和伙伴们就连忙赶过去,学习、考察。
“再上项目,必须节能环保!”康文新为将来的发展设定了方向。
从水泥到饮料,安中平的跨界步子迈得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