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郭成洲总能站在前人肩膀,用敏锐的眼光透析企业管理的每一项顽疾,以求变的精神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总能站在行业前沿,用灵敏的触角感知行业发展的细微变化,以实干的态度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引领企业发展和行业进步。郭成洲用他永不消退的激情、求真务实的作风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书写了20多年精彩的企业人生。20多年始终扎根企业,把青春和热血全部洒在了葛洲坝水泥事业上,从一名车间技术员到基层企业的管理者,再到执掌葛洲坝水泥帅印的领导人,他始终把“求变”和“实干”融于自己的血脉,在葛洲坝集团《指导意见》的引领下,他心无旁骛地为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倾力奉献,一路风雨坎坷,一路坚定执着。
敢为人先 激发企业活力
20多年在葛洲坝水泥多岗位磨砺的郭成洲,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了如指掌,这让他从前任手中接过企业管理接力棒时,深知过去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积弊。凭着他对企业的责任和事业的执着,从接手之初就憋足了干劲,酝酿着大干一场。“葛洲坝水泥必须做强做优,实现行业一流。”他默默地给自己鼓劲,大刀阔斧进行了改革。
葛洲坝水泥破除了一系列陈旧的国企观念,首次提出要改变以产值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思路,提出了“以效益论英雄”的价值理念,要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追求社会效益和员工效益。改观了企业过去过分追求产值,不注重效率和效益的弊端。观念的转变,使该公司在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物资供应、绩效考核、组织人事等企业管理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当前高效运转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机制奠定了思想基础。
冲破思想牢笼后,葛洲坝水泥又开展了一系列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一是改变了过去单一行政职务晋升通道,打通了专业技术人员岗位晋升通道,开创性设立了专家组制度,并大幅度提升专家待遇,让精于技术、弱于管理的技术专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大程度发挥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二是强力推进信息化管理系统,投资数千万元建立信息化营销管理系统、供应链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等,以最前沿的管理方式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三是破除国企顽疾,引入激励约束机制,构建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机构能设能撤、员工能进能出的灵活组织人事体制机制,最大限度盘活现有人力资源,不断激发全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短时间内全体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四是是摒弃过去人事任用上论资排辈等顽疾,按“知识化、市场化、年轻化”思路不拘一格选人用人,一大批年轻人被安排在重要岗位,为葛洲坝水泥事业注入了强劲生命力。
葛洲坝水泥在短时间内找准了自身的发展方式,理顺了自身的管理机制,拥有40年历史的老企业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追求和谐共赢 主导区域行业健康发展
在水泥产能严重过剩的当下,葛洲坝水泥要做强做大,必须走出新建产能的传统思路,走适合葛洲坝水泥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葛洲坝水泥在郭成洲的带领下走了一条“深耕湖北,着力打造水泥行业新生态”的发展之路。
作为区域龙头的大型水泥集团,葛洲坝水泥很好的利用了区位优势,得到了湖北省委省政府和行业协会在“提升产业集中度”方面的大力支持。近些年,葛洲坝水泥与湖北光化水泥、城堡水泥、双七水泥、钟厦水泥以及湖南石门水泥等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合作重组,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企业规模优势不断放大。葛洲坝水泥与民营企业的战略联手,优势互补,使得葛洲坝水泥的盈利能力不断提升。混合所有制经济在葛洲坝水泥的成功实践,为葛洲坝水泥今后的壮大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目前,葛洲坝水泥年水泥产能达到2100万吨。在核心市场内,葛洲坝水泥正加快与数家中小型企业洽谈合作,2015年水泥产能有望达到3500万吨。
恶性竞争、效益低下、形象负面是水泥行业固有弊病。郭成洲执掌葛洲坝水泥后,着力利用企业规模优势营建一种和谐共赢的行业生态,带领湖北省水泥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通过技术整合和加大科研投入,充分发挥专家组和研发(技术)中心作用,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为企业拓展更宽的盈利空间。二是加大环保投入,大力开展“美丽工厂”建设和节能减排技措技改,确保环境污染零事故。三是主动关停相对落后产能,开全国主动淘汰低产能新型水泥熟料生产线先河,树立了水泥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标杆。四是完善产业链条,实现了砂石、骨料、水泥、商混、特异性水泥制品 、物流配送、关联产业的一体化运营,进一步提升了核心市场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五是带头履行行业自律,维护公平自由市场竞争环境,抵制行业内的恶性竞争,打造和谐共赢的生态环境。
近些年,葛洲坝水泥深耕湖北,主导区域内行业的有序竞争,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成了葛洲坝水泥独特的商业模式的形成。2012年实现利税近10亿元,2013年实现利税近1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