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条生产线都没有,到旗下拥有134家水泥厂,年产水泥超亿吨,并引领行业走出低价恶性竞争,实现行业价值理性回归……南方水泥总部落户浦东陆家嘴7年,现已稳居全国水泥行业第2位,创造了世界水泥发展史上的奇迹。
导演水泥行业
联合重组大戏
央企中国建材旗下的南方水泥2007年9月在浦东注册成立,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致信祝贺。从此,南方水泥演绎了一个联合重组、市场协同、管理整合的快速成长故事。
回溯2006年的中国水泥市场,业内大佬们感慨丛生。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说,那时全国有5000多家水泥企业,规模太小,过于分散。浙江省水泥协会会长李辛龙也认为,由于低价恶性竞争,当时全行业处于亏损边缘。
数据资料显示,当时我国5000多家水泥企业,位居前10名的企业产量仅占全国水泥总产量的15%左右,而在发达国家,前10名水泥公司占据了60%的市场份额。发达国家水泥价格与同期钢材价格比约为1:3,中国不足1:10,不少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过于分散的水泥生产和落后的生产工艺,也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重塑行业发展模式,使水泥这一事关经济建设的重要大宗物资价格理性回归,重任落在了央企的肩上。中国建材集团以资本为纽带,上演了水泥行业战略性联合重组的大戏。
南方水泥执行副总裁赵旭飞透露,南方水泥当时有一个不成文的原则:内部不说“收购兼并”,而说“联合重组”。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词汇替换,而是浓缩了中国建材和南方水泥根深蒂固的包容、合作、共赢思想。联合重组的出发点是推动区域市场健康发展,让区域内企业共同受益。
在这一战略指导下,华东华南地区的上百家水泥企业通过股权收购并入新成立的南方水泥有限公司。短短数年时间,南方水泥就从不生产一两水泥,变成为拥有1亿吨产能的超级水泥企业。
南方水泥通过以市场化方式推进联合重组,迅速提高东南经济区水泥产业集中度、抑制了恶性竞争、提高了行业赢利水平,同时也淘汰了部分高污染、高成本的落后产能。
最近几年,受宏观经济影响,钢铁行业“寒气逼人”,全行业挣扎在亏损边缘。而同为基建材料的水泥行业,日子却过得相对“滋润”。这与南方水泥整合前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南方水泥跨区域、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创造了新的行业发展模式,带动了区域建材行业转变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提升了整个水泥行业的价值。这一案例不仅引起国内建材行业的高度关注,还吸引了美国哈佛商学院的终身教授约瑟夫·鲍沃。
约瑟夫·鲍沃曾经做过美国通用电气的案例,并在上世纪80年代深入研究过欧美原材料行业的整合。2009年秋天,他带领研究团队,历时两年,走遍当时南方水泥覆盖的六省一市,调研几十家公司、工厂,最后整理撰写出《中国建材:推动中国水泥产业发展》的案例。这一案例已在哈佛商学院的教学中使用,它不仅让国外学者和未来管理者了解了中国建材作为一家央企在并购中的管理实践,以及怎样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管理整合,还从正面回答了社会上关于“国进民退”与央企垄断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