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集团并购企业后,并不是简单的整合,而是凭借着“以人为本”、“先进的技术水平”和“严格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通过技术改造、管理输出、制度移植和文化融合,使37家重组企业焕发勃勃生机,成功地转换成拥有先进生产力的现代化水泥企业,转换成环境优美的环保工厂,促进了水泥产业结构调整,盘活了大量国有存量资产和各金融机构不良信贷,承担了大企业的社会责任。
以人为本稳定队伍
在2014年8月召开的湖南海螺重组十周年座谈会上,质量控制处的何烈军动情地说:“改制之初,由于压力大曾想过离开,是公司领导找我谈话,给我指明方向,时间证明了一切。我现在已经是质控处的负责人,再也不用为生计而发愁,在此衷心感谢海螺,我将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继续努力工作,为公司发展做出贡献。”
十年前,海螺刚刚并购湖南雪峰水泥时,它还是一个职工怨气冲天、负债累累的老国企,各种矛盾集中向海螺爆发开来,让公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剧痛”,人心动荡不安。海螺一方面换位思考员工的困难,通过各种途径与员工沟通,消除误解和误会,积极按政策对职工拖欠工资、安置工资进行了一次性补偿,一次性连本带息返还雪峰之前收缴的集资建房款,同时偿还了4000多万的银行贷款和6000多万的拖欠铁路运费,解决了企业遗留的深层矛盾;另一方面传达海螺集团支持公司技改重建的决心和诚意。与此同时,尊重和传承雪峰水泥的优秀文化,一步步地实现两种企业文化的融和与共振,稳定了人心,获得了员工的认同。
正是因为海螺在重组过程中,一直坚持以人为本,想员工所想,急员工所需,用心去管理,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培育重组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创业激情,保证了人心稳定,留住了一大批人才,保障了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
技术改造恢复生产
海螺集团拥有世界上先进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和余热发电、垃圾焚烧等配套项目,对企业实施并购后,运用自身技术优势,对重组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稳定生产运行,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总体而言,海螺对重组企业的技术升级改造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建立之初到2005年,海螺兼并的企业大部分是拥有立窑和湿法窑的老企业,海螺拆除了沿江石灰石资源丰富的立窑、湿法窑,新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同时将沿江或沿海地区的立窑和中小水泥企业改造为粉磨站,不仅更好地完善了“T”型发展战略,而且淘汰了大量落后产能,促进了水泥行业技术进步,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
白马山水泥厂原有两条“华新型”湿法回转窑生产线,海螺兼并后,改造、完善了“湿磨干烧”生产线,使其正常生产,达到预期指标;扩建了一条日产2500吨熟料的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线,当时创下了项目建设低投资、高效率的新纪录;陆续建成投产了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年产160万吨水泥粉磨系统、装机容量为12000kW的余热发电项目。通过兼并后生产设施的完善和技术改造,白马厂自1997年开始盈利,为中国水泥行业国有大中型企业摆脱困境树立了范例。
中国水泥厂创立于1921年9月,是我国最早投产的湿法水泥厂,拥有4条湿法回转窑生产线和1条2000t/d干法生产线。2002年,海螺兼并后,关闭湿法生产线,改造2000t/d干法线,扩建两条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建成投运了24MW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产能规模、资产总额、营业收入、经济效益、竞争实力和环保节能水平达到区域行业先进水平,成为南京市最大的单一水泥工厂,累计上交各类税费10亿元,使百年老企业起死回生。
江西省庐山水泥厂,原是国家大中型水泥骨干企业,海螺集团兼并重组后,改名为庐山海螺,关闭其2条湿法生产线,投资扩建了先进的110万吨水泥粉磨系统,每年吸纳周边地区粉煤灰、煤矸石、电炉渣等工业废渣约50万吨,增强了 企业竞争力,使庐山水泥厂获得了新生。
这种例子举不胜数,截止目前,海螺集团共关闭重组企业湿法窑、立窑、余热发电干法中空窑等落后生产线27条,在原有基础上兴建20余条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加快了重组企业所在地区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
第二个阶段是从2011年开始,这个阶段兼并的企业大部分都是成熟的熟料基地,很多生产线是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改造主要是针对生产设备老化,工艺布局不合理、生产运行不受控、安全隐患较多等实际情况,发挥海螺技术优势,实施恢复性技改,并针对后续运行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制定更为系统、科学的检修计划和技改方案,解决制约生产运行的瓶颈问题,提高运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云南壮乡水泥是海螺“十二五”期间重组的第一家公司,其2000t/d生产线工艺运行状况不稳定,设备故障频繁。并购后,海螺立即组织首批广西、广东区域的机械、电气、质量、工艺等专业的24名帮扶人员抵达现场,对生产线进行了全面的检修技改。随后,海螺专程召开壮乡水泥帮扶会,从专业部室抽调数十位管理骨干组成第二批帮扶组,深入一线,进一步梳理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轻重缓急拟定整改优化计划,全力以赴地开展生产线的整改检修。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管理权交接3个月后,壮乡水泥就成功地实现了扭亏转盈。截至2014年9月份,熟料实物煤耗较收购前下降了21.7kg/t;吨水泥综合电耗较收购前下降9.94kWh/t。
四合工贸公司收购初期,受生产配置、人员技能较差等影响,设备故障率较高,公司按照“坚持运行,暴露问题”的思路,逐步建立了窑、磨系统的预检预修体系,定期组织开展工艺、质量、设备专业例会、四操联动、设备故障事故的“一事一议”以及各项专业检查及专业培训等,督促做好现场环境整治,不断规范运行管理。同时,结合并购公司特点,认真落实各项技改项目,定期召开影响生产运行瓶颈问题分析研讨会,广泛开展设备小改小革活动,有效解决了影响生产运行的瓶颈问题,提高了设备运行质量,各项指标逐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