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为巩固山东核心区域市场地位,中国建材旗下企业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联水泥”)联合重组了山东申丰水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申丰水泥”)。申丰水泥成立于2005年,地处素有“水泥窝子”之称的枣庄市境内。作为拥有3条日产5000吨熟料生产线、8条水泥粉磨生产线、水泥年产能800万吨、熟料年产能450万吨的大型水泥企业集团,申丰水泥近几年在外部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的挤压和内部管控乏力的双重影响下,身陷“丛林”,举步维艰:一方面,区域市场形势极为严峻,枣庄地区产能过剩、供需大大失衡,企业间恶性竞争,产品价格一直低位徘徊,加之原燃材料价格上涨,成本压力传导不出去,企业难以盈利;另一方面,申丰水泥内部也存在机构设置不科学、人员配置不合理、管理权责不清等问题,干部员工缺乏成本管理意识和绩效导向意识,内生发展动力疲软,企业陷入亏损泥沼。
针对申丰水泥的“病症”,中联水泥提出了“辅导带动、优势再造”的整合策略,由淮海运营管理区派驻辅导员指导和实施管理整合,宣贯企业文化,创新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机制,打造新的申丰水泥,使其走出“丛林”,重新焕发生机。
三大效应,换脑聚心
针对企业“病症”选派辅导员是实施辅导员制的关键,淮海运营管理区反复甄选,将徐志森、武连峰、李洪波派入申丰水泥,实行双层聘任,既聘任为管理层又聘为辅导员,其中徐志森任总经理、武连峰任副总经理、李洪波任财务负责人。这三人曾在中国建材所属多家水泥企业任职锻炼,积累了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且凭借出类拔萃的业绩被誉为“管理能手”。此次入驻申丰水泥,三人的任务就是从文化、机制入手再造申丰水泥,使其尽快扭亏为盈。
据徐志森介绍,刚进入申丰水泥的时候头绪虽然很多,但开展工作的核心目标很明确,即实现三大效应:一是蝴蝶效应,文化铸魂——把文化理念、企业战略等融合渗透到员工的心灵深处,成为自上而下示范引导、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形成从表象到内涵的巨变;二是鲶鱼效应,人尽其才——让想干事者有舞台,会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待遇,进一步激励干部员工在干事创业的熔炉中百炼成钢;三是木桶效应,短板提升——从短板处着眼,从过程控制入手,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市场营销平台化跟进,成本管控精细化挖潜,工艺技术流程化改造。
清晰的思路,为申丰水泥管理整合出效益奠定了基础。辅导员们围绕三大效应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方案,并有条不紊地贯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