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水泥产量7.3亿吨,增长14.9%,同比加快6.2个百分点。6月份全国水泥产量达到1.58亿吨,同比增长20.95%,创月产历史新高,主产区广东、浙江、江苏等地水泥产量增幅比上月大幅提高。
依据目前数据推算,国内水泥全年总产能将达到17亿吨,而市场需求量约在14亿吨左右,有3亿吨富余产能。
水泥产量高速增长数据折射出行业产能过剩。
“水泥行业是产能过剩、盲目投资的典型”,工信部新闻发言人朱宏任在2009年上半年工业、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表示,“政府主管部门已经对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有很大的担忧。”
“过热”的要害
??? 今年1—5月水泥投资累计完成额为52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8.58%,年度新增额为167亿元,投产项目176个。其中,华北地区同比增长103.91%,西南地区则增长223.6%。目前在建水泥生产线超过200多条,新增产能超过2亿吨。
4万亿元的投资拉动,尤其是加大对基础设施建立的投资力度引发了新一轮的水泥投资热情;房地产业的迅速回暖也是水泥投资暴增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各级政府加快投资的招商引资政策下,市场对于水泥的投资热情始终不减。
某专业人士指出:“每一轮的水泥投资高涨,接踵而来的是产能过剩,这种危机直接给水泥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问题,之前已经有前车之鉴。”
2006年,浙江省出现了因产能过剩导致的全行业亏损,至今该地区水泥利润微薄。“浙江”现象现今再度蔓延。
四川省投资过热则更为严重,已经成为新“浙江”现象代表。据了解,2009年四川水泥产能达到1315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产能8200万吨,占产能的62%。2010年,还将投产24条生产线,新增产能3600万吨;2010年末,新型干法生产线96条,产能达到11080万吨,将占全部水泥产能14640万吨的81%。而就在一年前,当地的水泥产能还仅为8000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产能2670万吨,占33%。
不仅如此,其它地区的水泥投资也在继续走强。以广西为例,依托丰富的矿山资源以及可通过水路相连的珠三角市场,低成本的制造加工和物流优势,大企业集团在广西不断追加投资。安徽的资源和水路优势已被业内认同。虽然海螺集团在安徽已建立了几个上千万吨的熟料基地,源源不断地向长三角输送熟料和水泥,但本地和外地企业又在安徽掀起了新一轮的水泥投资高潮。受经济快速启动尤其是4万亿元投资建设拉动的影响,陕西正成为业界看好的投资热土,新生产线不断增加。
与火热的投资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水泥价格却没有如预期的大幅上扬,甚至有下滑趋势。我国水泥产业正在处于“有量无价”、“增产不增收”和“产能过剩”的窘境。
6月份我国水泥产量再创新高,环比增长5.9%。但是,6月份我国水泥产品均价320.85元/吨,同比下降0.18%,较5月均价也下跌了0.11元/吨。
“今年市场这么好,可水泥价格却起不来,如果把西北市场剔除掉,我国水泥业很可能处于亏损的边缘。”某资深水泥专家向记者直言,这都是水泥投资过热所引发的产能过剩这一痼疾的恶果。
正如朱宏任所言:“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产能过剩,而是指产能严重过剩。从市场经济本身来说,只有过剩才会有竞争,但是如果因为各种原因不考虑市场情况,盲目投资,片面地扩大生产能力,造成产能严重过剩,就可能会给社会的生产力带来很大的损失。”
? 理性寻求出路
??? 面对一边是产能过剩之势已现,另一边是强烈的赚钱欲望驱使投资高温不退,调整水泥产业结构已经迫在眉睫之时。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处长刘明此前表示:“落后水泥有40%需要淘汰,局部地区还存在过度投资问题,这些问题只有靠结构调整才能解决。”
据了解,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调研水泥投资和产能过剩情况,已经走访了山东、安徽、浙江等6个省份的企业。这表明政府已经开始对水泥产业投资与布局进行系统思考,将采取“铁腕”限制水泥项目投资。
有关人士透露,预计有关部门将在8月中旬正式发文严控水泥新增产能,未来对新项目将一律从紧,并有可能“不批、缓批、限批”新项目。
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日前特别指出,目前中国水泥行业只是出现局部过热,而非全局性过热,国家当前对水泥行业实施宏观调控防止盲目投资、加快结构调整是完全正确的,但在对九部委调查组的调查成果进行研究后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时,要区别对待、有疏有堵,千万不要一刀切。
雷前治指出,水泥行业投资过热不是全面开花,只是几个省市局部过热。特别是浙江、苏南和皖南地区,大量的民营资本进入水泥行业,盲目决策和投资的现象十分严重。2004年仍有5省市没有建设新型干法窑,很大程度上他们正是出于对宏观调控政策“一刀切”的担心。
恶性竞争问题扑面而来
如何寻求水泥产业的出路,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朱宏任提出:“通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通过兼并重组、通过转型升级解决。”
水泥产业应该通过加快淘汰小水泥厂减少产能,总产能不应该再进一步提高。”这是业界已经公认的水泥发展出路。
但对于中国水泥行业的发展,业界存在着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是继续以低价竞争获取市场份额,一是大企业带头进行市场协同维护行业利益。
海螺水泥的执行董事郭景彬曾表示:中国水泥行业赚大钱的时刻还未到来,因为借鉴国外水泥巨头的发展经验,中国的水泥业只有通过残酷的市场行为进行充分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整合形成大的寡头垄断才能告别目前的低利润时代。
而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认为: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孕于行业利益之中。
在此前召开的海螺论坛上宋志平向全行业提出了呼吁:着眼于水泥行业的价值提升,系统健康化、市场竞争理性化,科学合理布局,下大力气推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下大决心淘汰小水泥、小粉磨站,大力推进联合重组、形成以大集团为主导的区域性市场格局。
建材行业的增长方式不可能再回复到过去。
“政府应该采取‘区别对待’方针,重点支持经得起市场检验的企业,让他们担当起结构调整的重任。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国家应严格项目审批,防止再次出现新型干法一哄而起的现象。”业内人士不无担忧。
作为企业,除了要考虑投资回收期,更要考虑如果不能发挥效益时的整个社会退出成本,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水泥行业的发展,必须在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从低水平的价格战走向划区域的“竞合时代”。
责任与理性才能成就中国水泥可持续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