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07年第四季度起,行业内外对川渝水泥议论纷纷。议论的主要内容是:投资过度、总量过剩、价格狂降、前景堪忧。笔者针对议论内容谈些个人见解,仅供行业、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参考。
??? 市场引诱?? 投资过度
从2007年第四季度起,成都市(7个区县)淘汰“二圈”内的小水泥生产能力400余万吨。顿时,成都水泥市场脱销。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震惊中外的8级地震,从而加剧了成都水泥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灾后重建所需水泥尽管受到了价格临时干预,但水泥价格仍在高位运行,川渝水泥利润特别丰厚。
资本追逐利润,投资追求回报。在大地震前后的半年时间里,国内水泥巨头——海螺、中材、翼东、华新、红狮、昌兴等招之即来、来之即投,斥巨资建设水泥项目。与此同时,扎根川渝的水泥企业——拉法基、亚东、利森、峨胜、金顶、川威、小南海、科华、富皇、富丰、天助、金九、金江、润江、茂田、三磊、新嘉南、南特、弘扬、山拔尔桑等投资者不甘落后纷纷投资建新线。
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两股力量叠加强势扩能建新线,政府集中核准,业主集中投资、集中建设、集中投产、集中释能,水泥产能巨增,市场消化困难,都与投资过度有关。
2009年1~5月川渝水泥投资继续猛增,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倍左右。投资增幅如此之大,与短期投资回报率丰厚紧密相关。
总量过剩?? 值得慎思面对川渝水泥强势增加产能态势,笔者认为:
1.川渝水泥总量属阶段性严重过剩。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新增水泥产能超亿吨,且产能集中释放,似洪水般冲击市场。造成市场消化不良,企业短兵相接,价格血拼在所难免。
2.川渝水泥总量是否属中长期严重过剩还要用时间来检验。
①川渝水泥消费峰值(在川渝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水泥消费的最大值或最高值)出现的时间段还不明朗;②川渝水泥总量中还有7000万吨左右属落后水泥产能,何时退出市场不得而知;③所有在建生产线是否都能建成投产,1000t/d左右的生产线何时淘汰等还充满着变数。
3.水泥总量属阶段性适当过剩(15%左右)反而有利于企业之间竞争,节能降耗、减排增效、提高效率、促进技术进步和淘汰落后产能。
4.特别说明:“控制水泥总量”相当困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例如国家为水泥工业调整结构,控制总量,多次提出过阶段性控制目标,但难以实现。水泥工业在贯彻执行“调整结构,控制总量”的方针中却走进了“总量越控越多,越控越大”的怪圈。其根源在于国家未能分年度、分省、市(自治区)提出控制总量指标和硬性考核办法,省、市(自治区)核准水泥项目又过于宽松,致使造成水泥投资过度,水泥产能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