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巡礼
打造百年长青企业
——祁连山水泥集团抢抓机遇科学发展纪实
当不少企业仍在为摆脱全球金融危机苦苦求解之时,入选全国水泥行业“国家队”的祁连山水泥集团,却逆势而上,在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8个亿元、利润2.64亿元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实现利润5700万元,公司产销量、利润等主要生产经营指标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通过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集团公司董事长杨皓认为,金融危机对祁连山而言,更多的是机遇,但也蕴藏着风险,不能满足于眼前的好日子,要引领全省水泥工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打造西北千万吨级水泥航母,增强甘、青两省市场的控制力,塑造百年长青企业。
提速发展,打造水泥航母
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深入实施,西北水泥市场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海螺、中材赛马和浙江金圆等国内大型企业和民营资本纷纷来甘、青两省布点建线,一场新一轮新型干法水泥大战在所难免。
通过分析市场,该公司董事长杨皓认为,如果将原来的市场竞争比作是与羊的竞争,那么今后的竞争,将是与狼共舞。要想从虎口夺食,就必须快人一步,在规模上下工夫,抢先发展,迅速做大做强。
金融危机是把双刃剑。正是基于公司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市场挑战,今年3月9日,祁连山水泥集团启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后,经过认真学习研讨,反复讨论,围绕“打造西北千万吨级水泥航母”的实践主题,公司上下迅速达成共识。
大发展,意味着小困难;而小发展,意味着大困难。今年4月18日,青海祁连山水泥公司日产3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正式投产。当天,日产5000吨的第二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又正式奠基。同时,该公司在陇南成县、天水甘谷加紧建设两条日产3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年底投产后公司产能将突破千万吨,一跃成为西北水泥行业龙头,足以局部掌控西北市场格局。
在科学发展中破解效益低下难题
自建厂以来,祁连山水泥集团曾连续46年实现盈利,这在我省省属国有企业中是独一无二的。然而,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通过调研讨论,加深对厂情的认识,公司党委进一步认识到其中的不足。
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水泥窑运转率平均为92%,而祁连山水泥只有82%,这就意味着祁连山的水泥窑比全国的水泥窑每年少运转一个月。横向相比,形势不容乐观。去年海螺、华新和赛马等全国龙头水泥企业管理费用率不超过10%,而祁连山的管理费用率高达14.11%,以去年主营业务收入18个亿计算,仅此一项公司减少利润5400万元。同样,祁连山水泥吨制造成本为178元,而海螺水泥只有100元。
该公司董事长杨皓认为,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在经营中追求“快”的同时,必须以“好”为前提,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按照减少管理层次、缩短管理链条的原则,公司大力推行集团化、扁平化管理模式,大刀阔斧进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搭建起集团公司、子公司和作业区三级管理平台。
该公司还与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国家建材信息中心共同研发适合水泥行业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公司财务、销售、物流模块陆续上线运行后,今年将在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办公自动化等模块加快推广,以进一步堵塞管理漏洞,降低管理成本。同时,公司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在已建和新建项目配套建设余热发电项目,生产中大量采用工业尾矿和废渣做原料。去年消化废渣100万吨,不仅大大降低了原料成本,并返还税金8000万元。
以人为本,提升企业软实力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该公司党委认识到,实现跨越式发展,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人。只有以人为本,提升企业软实力,公司才能长盛不衰。
该公司大胆打破求稳怕乱的“改革坚冰”,刺透多年触及不到的“改革盲区”,大刀阔斧推行干部人事、工资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了“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用人机制,搭建了一个“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的用人平台。
同时,通过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职工收入稳步提高。职工医疗、养老、住房等配套制度不断完善,生活和工作环境不断改善,职工后顾之忧得以解决。去年,公司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4万元,比上年净增加5000元。“浇铸真诚,凝固永恒。”这是该公司几代人秉承的经营理念。集团公司党委书记魏其新表示,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让这一经营理念深入人心,以此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真正把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上来,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