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人网】生态型———以壮士断腕勇气淘汰落后产能,关闭“九小企业”近500家;新型———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涅槃新生;现代化———变“小而散”为“大而专”,大力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
今年4月,沈阳经济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随后,辽阳市以其八成员市之一的身份领受了一道发展命题:“生态型新型工业化城市试验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项“国家任务”。
“恰好,这与我们给自己的定位相吻合。”辽阳市委书记孙远良告诉记者,“5年前,市委全会明确辽阳的发展定位是:现代化生态型新型工业城市。其核心内涵是和谐发展。”
有了对自己发展思路的理性前瞻和准确把握,也就争得了更多的主动和时间。近年来,辽阳市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结合城市改造和开发建设,河东新城等新城、新市镇推进企业搬迁升级,强力淘汰落后产能,加速产业集群建设。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39.9亿元,增幅列全省第6位,同比增长17.3%,连续15个季度保持16%以上的增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主要指标增长幅度,在全省位居前列。辽阳正一步步向着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过百亿元的城市迈进。淘汰落后产能,壮士何惧断腕
发达和活跃的民营经济是辽阳经济的显著特点。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的70%、县(市)区财政收入的80%、城乡新增劳动力就业的90%以上来自于民营经济。但起步较早、缺少规划、零星分散、污染治理成本高昂等先天不足,已掣肘辽阳民营经济发展,更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
摸清了影响科学发展的症结和软肋,辽阳市果断出重拳。对列入限产和淘汰的企业给出最后时间表,区别企业情况实行差别电价,避峰限电,停止供电和不予项目备案、核准及供应土地等,挤压落后产能生存空间。仅2007年一年,该市就停产治理和关闭取缔企业347家。全市共计关停“九小企业”近500家,重点产品降低能源单耗达15%以上。
水泥行业是辽阳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产量居全省前列。
过去,水泥企业绝大多数采用的是立窑生产技术,工艺设备落后,粉尘污染严重。辽阳市痛下决心,今年5月30日前,47条立窑水泥生产线全部关停,淘汰落后产能560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硫7200吨。
钢铁是辽阳县的支柱产业,但能耗高、效益低、污染重,几经整治几次反弹,不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08年,辽阳市痛下决心,一年就关闭了151家钢铁企业。据估算,当年辽阳县的钢铁企业固定资产和设备损失过亿元,税收下降1.5亿元。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