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困难,2009年中央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和灾后重建的资金支持,实现了GDP“保八”的目标。全国水泥市场在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拉动下需求超过预期,水泥生产量快速增长;水泥出口量有所下降;全国散装水泥供应量持续增长,增长量首次突破1亿吨,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全国平均水泥散装率增长缓慢,同比提高百分点低于近15年来的平均水平。
2009年全国散装水泥发展概况
2009年我国水泥生产行业显现出3个“历史之最”:一是水泥市场需求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国水泥产量达16.28亿吨,比2008年同期13.88亿吨增加了2.4亿吨,增长幅度为17.28%,比上年高14.74个百分点,相当于世界水泥产量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国家印度(1.75亿吨)、美国(0.81亿吨)的年产量之和。二是水泥生产行业投资规模达历史最高水平。全年投资额达1700亿元,相当于“十五”期间投资的总额,接近于“十一五”前3年投资的总和。三是水泥生产行业年利润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利润达400亿元。2009年水泥行业成为全国最先回暖的产业之一,行业的上佳表现超过了所有业内外专家的预期。
同年散装水泥产业的发展也表现出2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全国散装水泥的年增长量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1.17亿吨,首次突破1亿吨,增长幅度18.44%,比2008年同期增幅高5.82个百分点,使全国散装水泥供应总量达到75340.88万吨;二是全国平均水泥散装率提高百分点是自1995年以来最低的一年,达到46.27%,比2008年同期45.82%仅提高了0.45个百分点。
1.全国散装水泥发展指标呈现新变化,水泥散装率呈负增长的省份增多
2009年我国水泥生产超过1亿吨的6个大省依次是江苏、山东、河南、浙江、河北、广东,而散装水泥供应量前6名的排位是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广东、安徽,河北被排在第七位。全国各省份散装水泥同比增长量超过千万吨的有四川和河南两省,分别达到1302.97万吨和1019.25万吨;表现尤为突出的是河北从上年年末的负增长34.42万吨(全国列倒数第三)转变为2009年同期全国排名前3位的964.54万吨;四川由上年全国排名第12位一跃成为第一名;排名第二的河南保持连续2年同比增量超过1000万吨,列中部省份第一名;全年此项指标呈负增长的有山东、甘肃、上海3个省市,其中山东下降多达418.28万吨。
2009年全国各省份散装水泥同比增长率超过50%的省区是海南、四川、江西、内蒙古,分别达到61.69%、60.56%、54.24%、53.97%;该指标呈现负增长的省市有甘肃、上海、山东,分别是-18.32%、-6.93%、-4.75%。
值得关注的是,2009年全国各省区市的水泥散装率同比下降的由上年的2个省增加到12个省,其中下降幅度较大的省区市依次为甘肃、吉林、山东、黑龙江、江苏、北京、青海、上海、广西、湖南、新疆、天津。而在2008年水泥散装率有所下降的2个省中,江西在2009年一跃成为散装率同比提高点之冠,同比提高了8.42个百分点;贵州也提高了0.35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第17位。全国近半数的省份呈现水泥散装率下降的局面,导致了全国水泥平均散装率同比增长幅度小于近15年来的平均水平。
2.我国东部与中西部散装水泥发展区域性差距进一步缩小
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散装水泥供应总量达38972.86万吨,占全国总量的51.73%,长期占据我国散装水泥供应量的半壁江山,但增长量已不及中西部地区,增长率日趋减缓。2009年东部地区散装水泥供应增长量为3378.01万吨,增长率为9.49%,比同期水泥增长速度低0.46个百分点,故散装率也比上年同期下降0.24个百分点。
我国中部地区散装水泥增长量和平均散装率增幅为三大区之首。全年中部地区散装水泥供应量为22084.37万吨,增长了4662.43万吨,增长率为26.76%,同比提高了2.41个百分点。水泥平均散装率为41.51%,同比提高了2.21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比提高0.45个百分点的水平高1.76个百分点。
我国西部地区散装水泥增长率在三大区中领先。全国西部地区散装水泥供应量为14283.6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690.77万吨,增长率为34.84%,同比提高了11.98个百分点。水泥平均散装率35.09%,同比提高了1.81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比提高0.45个百分点的水平高1.36个百分点。
从全国散装水泥发展趋势看,中西部地区散装水泥供应量的增长量、增长率、水泥散装率提高百分点均已超过东部地区,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呈逐年缩小态势。
3.全国农村散装水泥发展情况
2009年全国农村水泥使用量39095.8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5508.4万吨,增长率为16.4%,占全国水泥供应量的比重为24%,与上年基本持平。据测算,2008年与2007年全国农村水泥使用量同比增加值为498.09万吨,增长率为1.51%,而2009年的增加值是上年同比增加值的11.06倍,增长率为上年同比增长率的10.86倍。由此可以看出,2009年全国农村水泥的使用量大幅增长。
2009年农村散装水泥使用量为12318.75万吨(其中:农村预拌混凝土使用3088.11万吨,水泥制品使用2513.41万吨),同比增加1572.64万吨,增长率为14.63%,占全国散装水泥供应量的16.35%,农村散装水泥使用率为31.51%,同比下降了0.49个百分点。
全国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点已发展到6082家,比上年年末增加1364家,全年销售水泥9803.48万吨,增加679.58万吨,增长7.45%,占农村散装水泥使用量的79.58%。
4.水泥及散装水泥出口量有所下降
据海关统计,2009年我国累计出口水泥及水泥熟料1561万吨,比上年下降40%;出口值6.9亿美元,下降37.5%(据中国散协统计,全年散装水泥出口量为858.20万吨,占水泥出口总量的54.98%,比上年减少40.92万吨,同比下降4.55%),出口平均价格为44美元/吨,上涨4.3%。
全年我国出口水泥绝大部分为一般贸易出口,共计1424万吨,下降41.5%,占当年全国水泥出口总量的91.2%;以对外承包工程出口货物方式出口水泥74.2万吨,下降45.4%。
2009年上海和山东出口大幅下降,浙江出口快速增长。全年上海、山东分别出口水泥737.7万吨和286.4万吨,分别下降43.8%和43.5%,两者合计占当年我国水泥出口总量的65.6%;浙江出口水泥146.3万吨,增长44.6%。由于我国水泥出口量占全国水泥产量的比重不足1%,所以对水泥产业的影响微乎其微。
5.全年发展散装水泥综合效益评估
2009年散装水泥供应量为75340.88万吨。据测算,可节约资源折标煤1731.03万吨;减少粉尘排放量757.1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4500.71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4.71万吨;产生社会综合经济效益339.0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