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7日至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超过85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的重点是讨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结束后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框架。会前,多方对这次会议寄予重望,希望会议的结果能改变人类未来的发展轨迹。然而,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等关键问题上依然存在严重分歧,会议并未形成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气候协议。
一、大会基本情况
根据2007年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13次缔约方会议通过的《巴厘路线图》的规定,2009年年末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15次会议将努力通过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代替2012年即将到期的《京都议定书》。考虑到协议的实施操作环节所耗费的时间,如果《哥本哈根议定书》不能在2009年的缔约方会议上达成共识并获得通过,那么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之后,全球将没有一个共同文件来约束温室气体的排放。这将导致人类遏制全球变暖的行动遭到重大挫折。也由于这个原因,本次会议被广泛视为是人类遏制全球变暖行动的最后一次机会。各国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学者、媒体和民众都高度关注本次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哥本哈根的议题在近一年来一直是各大国际外交场合的重点议题。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秘书长德波尔的表述,在此次会议上,国际社会需就以下四点达成协议:
(1)工业化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额是多少?
(2)像中国、印度这样的主要发展中国家应如何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3)如何资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4)如何管理这笔资助资金?
但在为期两周的会议上,各方并未能就这些事项达成一致意见。在发达国家中期减排目标和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两个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分歧极大。
关于中期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2020年应当在1990年的水平上至少减排40%。目前只有挪威予以承诺,而欧盟仅提出减排20%到30%,日本提出减排25%,美国则只承诺4%左右,且这个目标尚未在美国国会获得通过。
关于资金问题,欧盟领导人最近达成一致,认为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灾难性影响每年需要约1000亿欧元资金。但至于欧盟可以承担其中的多少,欧盟领导人没有给出具体数字。美国也始终没有提出一个资金数额。
大会最终只形成一份不具任何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这一结果距离峰会开幕时倡导的“改变我们的地球”的雄心相距甚远。
二、会议对CDM的影响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曾令CDM发展遭遇寒流,在CDM行业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哥本哈根会议的失败无疑令CDM行业的前途更加艰难。
现有的CDM各项制度政策皆是根据《京都议定书》制定的。CDM执行的最终结果是节能减排、依靠发达国家购买碳信用额来推动项目发展,因此包括中介机构、业主、买家在内的各方都在关注哥本哈根会议的动态和成果。但哥本哈根会议最终匆匆闭幕,大会并没有形成任何实质性的决议,即将于三年后到期的《京都议定书》中的减排协议面临着无路可走、无法可依的状况,对新的减排协议充满期待的各方仍将面临未来发展的不确定。
目前,国际整体经济环境仍不稳定,各国对于减排的责任和义务仍存在极大分歧,除非未来有新的减排协议出炉,否则对于CDM项目各方来说未来三年仍将面临极大的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