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自上世纪70年代末期就开始着力发展水泥行业,到上世纪90年代末,全区水泥企业已有146家,产能达1200万吨。但“扎堆”的小水泥在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更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痛定思痛后,丰润区开始对“小水泥”做“大手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建立现代水泥产业体系。
目前,冀东三期、飞龙水泥两个日产4000吨以上的旋窑水泥生产项目正式建成投产。这是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在开展治污减排、淘汰水泥落后产能之后,推动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
至此,丰润区已经拥有4条现代化水泥生产线,而随着华诚、冀丰等大型干法水泥生产项目的建成投产,丰润区干法水泥的年生产能力将达到1200万吨,这不仅将使该区域内水泥行业能耗和占地减少一半,污染排放明显减少,上缴的税收由过去的6000多万元增加到2亿元以上。
对“小水泥”做“大手术”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丰润区的水泥行业就开始迅速发展壮大,到上世纪90年代末,全区水泥企业发展到146家,产能达1200万吨。
“水泥行业直接、间接提供就业岗位28000个,每年上缴税收6000多万元,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功不可没。”丰润区有关负责人说,“但是水泥行业的无序发展,也带来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小水泥“扎堆”的丰董公路沿线,曾代表整个丰润水泥行业的“形象”。最红火之时,这里聚集了50多家小水泥厂,公路两侧烟尘弥漫,环保部门也多次亮出“红牌”。2007年底,丰润区被河北省列为全省节能减排“双三十”重点县区之一,水泥行业也成为唐山市节能减排安全整顿百日攻坚行动的重点。
丰润水泥行业何去何从?丰润区委、区政府对全区水泥行业的发展实际进行重新审视和认识,统一思想谋求脱胎换骨的转变。
在节能减排推进会上,丰润区主要领导对全区干部讲:“产量相同的现代化旋窑水泥生产线,哪怕是与符合现行排放标准的机立窑水泥生产线相比较,占用土地少了一半多,能源消耗也降低了一半,污染排放能够削减200%,而对财政的贡献却能增加3倍。所以,我们要走上大压小,等量替代的路子,使水泥行业真正实现从高耗能、高污染向低能耗、环保型转变,从小规模、大群体向大企业、集约型发展,以推进水泥业实现整体优化升级。”
水泥行业在丰润区发展多年,不少人对水泥有着割舍不下的情结。对“小水泥”做“大手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相关部门深入到水泥企业,面对面听取企业主的意见和心声。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区里毅然决定,对淘汰落后熟料产能每万吨补偿15万元,尽量减少业主损失,消除了企业业主的内心疑虑和后顾之忧。而企业业主们也纷纷表示全力配合支持节能减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