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首屈一指的水泥大亨,竟然在税收政策引用上乌龙了一把。
11月4日,冀东水泥(000401)发布公告称其收到了2650万元的增值税退税优惠,并已计入利润总额。第二天,其公司股票行情就由阴转阳并一直扶摇直上。
11月20日,《中国会计报》发文指出,该公司引用的享受增值税优惠的文件已经作废。顿时,一片哗然!
12月9日,冀东水泥专门针对该项文件引用错误一事发布了更正公告。法律依据由财税字〔2001〕198 号改为财税〔2008〕156号文,后者规定:采用旋窑法工艺生产并且生产原料中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30%的水泥(包括水泥熟料),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退还增值税金额不变。
这不免让人感到荒谬。2008年7月1日就开始实施的新优惠政策已经实施了一年半多,一家如此大型的上市公司还在迷糊着,主管该企业的税务机关在退税审批时竟然也没有发现。以致本该严肃的上市公司公告平添了许多娱乐的味道。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证券分析师告诉《中国会计报》记者,冀东水泥此番“出错”很可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现的,其已在发现后及时进行了更正,这是合理、合规、合法的。而且,正如更正公告所说,“退还增值税金额不变”。两次公告前后,冀东水泥的财务数据也只是发生了微小的变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一位接受《中国会计报》采访的税务专家却并不宽容此种错误。“作为上市公司发生这样的‘低级错误’,其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让人不敢恭维,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损公司的形象。”不过,他对冀东水泥能够及时更正错误的做法给予肯定。“亡羊补牢,最终还是又让投资者因其是负责任的公司而加高了它的形象分。”
事实上,上市公司更正错误的现象时有发生,因“错误”造成财务指标不发生变化的属于少数。上市公司如果对此及时进行更正,并不会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但若频繁修正变更,就逃不过证监会、交易所的各种处理处罚。
有业内人士跳出事件本身指出,资本市场上因玩弄“小把戏”而“出错”的大有人在。这些“小把戏”后面也许就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例如,光华控股(000546)2008年年报预告在前后4个月中频频“变脸”,其年度业绩预告盈亏性质发生多次变化,在盈利300万元和亏损约2000万元之间不断徘徊。无论是何原因所致,这都不能掩盖光华控股对全年业绩预告不严谨、对投资者不负责任的事实。而且,在业绩预告频繁变动过程中,光华控股的股价此起彼伏,不能不让人认为其别有用心。事实上,光华控股于今年7月27日收到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出的深证上〔2009〕60号《关于对吉林光华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相关当事人给予处分的决定》。
所幸,在今年一季报中对中报业绩作预测时,光华控股向投资者提示了交通银行(601328)股票的出售对业绩影响的不确定性,同时在该股票出售后立即公告了对中期业绩的影响金额。
又到年底,上市公司四季报和2009年年报即将陆续出炉,并受到各方关注。无论是股民还是业内专家,都期待上市公司能够本着诚信原则提供更负责任的公告,同时也希望相关媒体能够持续进行监督。专家也在提醒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要特别关注国家出台的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避免再出现这样的乌龙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