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11月3日秦皇岛港的煤炭库存已达到792万吨,逼近疏港临界线,而在10月27日,秦皇岛港库存刚刚回归500万吨警戒线之上。短短8天,素有中国煤炭市场风向标的秦皇岛港戏剧性地上演煤炭库存大逆转。
“逆转的时间节点发生在10月23日,当日大秦铁路完成大修,此后煤炭进港量增加;而此后几天正好遇上恶劣天气,大风大雾导致秦皇岛港封航,大量船舶待靠,导致煤炭库存激增。”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告诉笔者。
据了解,10月3日秦皇岛港待装煤船只达262艘,尽管比10月2日288艘的峰值已减少26艘,“但疏港压力仍然巨大,正千方百计提高装船效率。”上述秦皇岛港人士表示。
笔者了解到,秦皇岛港地处渤海之滨,扼东北、华北之咽喉,是我国北方著名的天然不冻港。这里海岸曲折、港阔水深,风平浪静,泥沙淤积很少,万吨货轮可自由出入。
资料显示,目前秦皇岛港的年吞吐量仅次于上海港,是全国第二大港口。秦皇岛港是世界第一大能源输出港,是我国“北煤南运”大通道的主枢纽港,担负着我国南方“八省一市”的煤炭供应,且占全国沿海港口下水煤炭的50%。
“这简直是在闹煤荒!”面对上述景象,秦皇岛港务局一位不愿具名的负责人向笔者抱怨说。
正如上述描绘的一样,近一个多月来,秦皇岛港煤炭库存始终保持在360万吨左右,较今年最高峰的800万吨下降了一半多,是近3年来的最低水平,存煤可用天数估算仅为6天了。
据秦皇岛港务局人士介绍,由于煤炭品种多,分堆较细,船等煤现象屡见不鲜,“很多煤种不够装运一船”,日装船量开始下降。截至今年10月底,秦皇岛港锚地抛锚待泊或等煤的船舶多达100艘。
笔者了解到,秦皇岛港货源匮乏的原因表面上是煤炭调进偏少造成的货源紧张,但实际上是煤炭主产区限产稳价下,市场供需变化、山西煤炭产量减少以及煤电价格矛盾引发的。
而由此带来的后果是锚地压船增多,电厂库存减少,可用天数下降,进而可能造成沿海地区电厂用煤告急的现象发生。
就在前不久,笔者从秦皇岛煤炭交易市场了解到,今年1、2月份受需求不旺影响,秦皇岛煤炭库存不断攀高,在2月25日达到今年最高点800万吨,而此后的库存一路走低,4月10日降至360万吨,4月中下旬以来始终在350万-380万吨之间徘徊。
“进港少、出港多造成秦皇岛港煤炭库存的直线下降。”秦皇岛煤炭市场某分析师向笔者分析了其中原因。
据介绍,进入2009年,山西省限产稳价的力度加大,煤炭外运量减少。山西省计划今明两年将煤矿数量控制在1000座,压减1500座,要求单座矿井生产规模达到90万吨,且必须具备机械化综采条件。
山西一煤矿负责人向笔者介绍说,目前大同和朔州地区291家地方煤矿,只有13家还在正常生产,其余都在进行扩能改造或资源整合,这些造成了晋北地区煤炭产量和外调量大幅减少。
“占煤运总量73%的晋煤对秦皇岛港影响很大,货源调进减少了很多。”上述港务局人士坦陈。
港务局人士称,尽管秦皇岛港大力增加神华集团、伊泰集团煤炭的调进数量,但神华、伊泰所属煤矿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受铁路运输制约,增加的数量有限,不足以弥补山西货源的不足,因此,秦皇岛港货源调进较1、2月份并没有大的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秦皇岛煤炭库存锐减与船舶压港的现象反映了煤电之间的深层次矛盾仍未解决。
上述煤炭分析师认为,五大发电集团与煤炭企业的重点电煤合同大部分仍然未签,目前主要以预付款或现货交易方式购煤,这种无合同的供货方式不但挫伤了煤炭企业供煤的积极性,而且使煤炭产能和需求得不到正常发挥和释放。
另外,各大电力集团还无奈增加了海外购煤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国内市场。
据煤炭分析师介绍,华能准备购买500万吨进口煤,浙能购买100万吨进口煤,其他如大唐、华电、粤电等电力集团与澳大利亚煤企的长期购煤协议也在谈判中,预计今年进口量将创6000万吨以上新高,占到沿海地区海上煤炭调入量的7%-8%。
就需求而言,用电量增加的不明朗还间接影响了煤炭价格的大幅攀升。
该分析师还指出,目前在港口开展煤炭购销的客户主要限于同煤、神华、伊泰、中煤四大集团与发电企业之间的交易,沿海地区如钢铁、建材等以购买市场煤炭为主的客户生产状况并无明显好转,需求不旺,未参与到抢购煤炭中,因此市场煤炭价格未能实现高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