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家“4万亿投资”的拉动下,2009年1~7月水泥产量迅速上升,达到了8.78亿吨,同比增长15.90%。需求快速增长,但是产能增长的更快,2008年建成投产的新型干法生产线132条,新增水泥产能达2.1亿吨,这些新增产能的释放增加了2009年水泥市场的供给压力。致使市场逐渐走软,形成有市无价的尴尬局面。
??? 虽然国家提出了支持大企业集团的并购重组,但是跑马圈地式的新建显然对水泥企业更具吸引力,2008年10家大型水泥集团新建生产线44条,其中5000吨级的37条;新增产能占全国新增产能40%。这些大企业无疑成为了产能扩张的领跑者。面对着水泥行业数以千计的大中型企业,由此产生的“羊群效应”不可小视,投资水泥的热潮后浪推前浪。
??? 2009年1~7月,全国完成水泥投资881.63亿元,同比增长65.84%。投资规模比去年同期净增350.35亿元,前七个月的净增值已经超过2003年全年的投资总额度。2009年水泥新增产能将大大超过2008年的势头已经显而易见。
??? 当前,水泥市场走软、企业效益增幅下滑尚未到十分严重的程度主要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撑。1~6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5%,在7.1%的GDP增长率中,6.2%是由投资所拉动的(需求拉动3.8,外贸拉动-2.9),显然这种状况不会持久,预期国家保增长和调结构二者重心的微调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的合理回落,水泥投资过热的隐患将会逐渐浮出水面。
??? 二、话说水泥产能过剩
??? 水泥投资过热,势必造成产能过剩。但产能出现过剩也有它的道理,对此,在行业内外曾经多次讨论。水泥产能总量大于需求,多年来也一直存在。首先,就水泥的需求而言,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在一年中又因施工的淡季和旺季而不同,对于不可长期储存的产品,按照最大需求配置生产能力,在一定时期出现产能大于需求的状况可以说并不意外;第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没有充裕的产能,就难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因此有人说,产能过剩是市场成长过程中的产物,是市场发展的必然。
???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就会走向反面。日前,在工信部举行的2009年上半年工业、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朱宏任表示了政府主管部门对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的担忧。他指出,从市场经济本身来说,只有过剩才会有竞争,但是如果因为各种原因不考虑市场情况,盲目投资,片面地扩大生产能力,造成产能严重过剩,就可能会给社会的生产力带来很大的损失。
??? 上世纪九十年代,水泥产能利用率平均达到81%的水平,当时由于产业结构和技术上的原因,运转率低、日产不达标并非是个别现象。进入新世纪,水泥技术装备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新型干法水泥比重的大幅增长都有利于水泥产能利用率的提高。
??? 但是据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和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统计,2008年末全国水泥生产能力21亿吨,而当年水泥产量只有14亿吨,水泥产能利用率非但没有提高反而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利用率的下降无疑是资源的浪费,这就是市场对产能过剩的鞭挞。
??? 三、“浙江现象”的根本问题是产能过剩
??? “十五”期间,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浙江省经济快速发展,对水泥等大宗原材料的需求急剧上升。当时浙江水泥工业相当落后,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只有2%,水泥工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也迫切地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撑。浙江水泥行业在省政府和全国水泥行业的支持下,在满足经济发展对水泥的需求的同时,克服了种种困难用新型干法取代落后的立窑工艺,成为水泥工业技术结构调整的先行者。但是从2005年以来,浙江省水泥市场不旺,企业经营困难,全行业经济效益下滑。由此引发了全行业对浙江水泥结构调整成果和当前存在问题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