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北京也下决心告别硬化地面,缺水和雨患两大难题,可能就会一并解决。
??? 每年夏季是北京的主要降雨期。今年7月下旬以来,媒体多次报道了北京有关水的话题:一是水资源严重短缺;二是可能上调水价;三是暴雨中的道路严重积水;四是路面多处塌陷,原因归咎于大雨。
??? 对这四个话题稍做分析后,笔者有些吃惊,前两个话题是由于水少,后两个话题却是因为雨多。如果能将北京夏季暴雨的害,转化为给北京补充水资源的利,那么以上四个让市民揪心的话题,就应该能得到部分化解。
??? 北京本不是一个缺乏水资源的城市。北京于12世纪建都,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城中仍能挖地三尺就见水。这表明,在800多年的时间里,北京地下水位保持着稳定。北京出现地下水位明显下降,是近几十年的事,原因之一应与盲目模仿西方国家城市过时的硬化地面的做法有关。
??? 硬化地面是指给地表铺上一层不渗水的水泥层,或是铺上不渗水的建材后,用水泥勾缝、封死。这样的硬质铺装会阻隔天与地的通道。任何城市,一旦硬化地面的比例过大时,就会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土质变干变松的问题。
??? “天养地”是中国的一个重要传统知识,说的是大地中的水要靠天降的雨水来补充。这与“陆地上的地表水与地下水都来自降雨”的现代科学常识十分吻合。但是,如果城市地表被硬化了,天降大雨时,雨水不能进入土层,就会滞留在地面形成积水,严重时,积水会让马路变成“汪洋”。当大量的雨水最终“挤”入排水管,水压可能胀破管道,水就会直接冲向管道周边疏松的土层,将其冲出空洞,引发路面塌陷。
??? 德国曾吃够了硬化地面的苦。20多年前笔者在那儿留学时,有一则路面塌陷的消息使人惊骇。慕尼黑城中一主要交通干线发生路面塌陷事故,掉进去一辆车,死了6个人。也许,正是因为搞清了这类惨案的真实原因,也因为要让城市彻底摆脱降雨带来的灾害,10多年前,德国颠覆了硬化地面的做法,开始推广铺设渗水地面。这一做法能让雨水直接吸收入土,大大减少了城市雨灾。
??? 德国目前通过征收高额雨水排放费限制硬化地面,做法是:对房主按硬化地面的面积来收取雨水排放费,费用与污水排放费一样高,通常为自来水费的1.5倍。收费理由是,硬化地面因雨水不能渗入地下而流入城市雨水管网,这些管网大多与污水系统相接。不过,如果建筑房屋的雨水可以完全渗入地下,就能省去缴纳雨水排放费。德国的目标是,到2010年,把全国城市90%的路面,改造成为各种形式的渗水地面。
??? 今年夏季的多雨,使北京似乎到处显现雨灾,但位于北四环的奥林匹克中心区,却没发生暴雨中积水的问题。笔者在那里看到,多样的渗水地面铺设法发挥着良好的功能。此外,让雨水直接流入绿地、流入人工湖,减少雨灾并留住水资源的做法,都在这里得到了极好的实践。可以说,从奥林匹克公园我们应当看到希望:只要北京也下决心告别硬化地面,缺水和雨患两大难题,可能就会一并解决。